來源:發布日期:2019-06-01 瀏覽:
返回列表這是在農村中存在較多的現象,這種施肥方法存在較大的危害。
因為植物吸收營養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區,植物莖及根(根毛區除外)吸收營養成分很少或不吸收,施肥時靠近植株莖部(幼苗期除外),肥料離植株營養吸收部位?遠,因此越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過多,濃度過大,則容易出現“燒苗”現象的發生。
因此,施肥時應根據植株的地上部生長情況及地下部根系生長情況確定施肥位置,確保施肥效果。
2. 誤區之二: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后,再施肥。
肥料施入后,在水田需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在旱地一般需要5-7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因此,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后再施肥,則會造成作物缺肥時間加長,造成減產,所以,施肥工作應根據農作物需肥特性進行,水田提前5-7天施肥,旱地提前8-10天施肥。
3 .誤區之三:只要農作物營養生長好,就能獲得高產。
農作物的生長包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二個階段(葉菜類、肉莖類作物除外)。
生長前期施足氮肥,能促進營養生長,但如果在生殖生長期偏施氮肥,則會造成作物貪青,影響生殖生長,阻礙營養物質的轉化,反而使產量降低,品質下降。
因此應根據作物生長情況進行施肥,前期以氮肥為主,促營養生長,中后期以氮、磷、鉀配合施用,以促進生殖生長,提高產量。
4.誤區之四:只注重施肥數量,不注重養分含量。
現在市場上出現的一些復合肥,因單位價格較低,在農村應用較為廣泛。這些復合肥普遍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低或三大元素中某種元素含量很低或根本不含的現象,但農民對這些情況重視不夠,仍延續高含量復合肥的施肥習慣,結果施入的氮、磷、鉀不足,造成作物缺因此,在使用這些復合肥時,應充分了解這些復合肥氮、磷、鉀的含量,并根據各種作物需肥特性,配合使用氮、磷、鉀等單元素肥,確保作物正常生長。
5.誤區之五:只注重大量元素施入,不注重微量元素施入。
大量元素是作物賴以生長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長時期對某種微量元素需要量較多或土壤缺乏微量元素,如果不增施微量元素,則會造成植株畸形、落花落果、產品產量及品質下降等。
因此,在施足氮、磷、鉀等大量元素的同時,必須針對作物的需肥特性及土壤養分構成情況,配合施用鐵、錳、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以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
6.誤區之六:用了復合肥以后,別的肥就不用了。
有些用戶認為,施用復合肥后就不用再施用其他化肥了,這是錯誤的。
一般復合肥普遍只是含有氮磷鉀元素,少量品種含有鋅、硼元素,如果不注意及時補充有效的中微量營養元素,同樣會對作物產量產生影響。
生物菌肥誤區:
7.誤區之一:產量上不去,是肥料不好。
少數用戶認為產量上不去是肥料的原因,其實產量上不去有很多原因,如天氣、土質、施肥方法、肥料產品的配方選擇、種子、農藥和田間管理等,要從各個方面來考察,肥料好壞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8. 誤區之二:沒有根據土壤墑情施用。
菌肥的最佳溫度是25℃~27℃,低于5℃、高于45℃,施用效果較差。同時還應掌握固氮菌適宜的土壤濕度為60%左右,即見干見濕的土壤濕度最為適宜。
9.誤區之三:和其他農藥混用。
為防止活菌致死注意千萬不要與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和含硫化肥,如硫酸鉀等以及稻草灰混合用,因為這些藥、肥很容易殺死生物菌。
在施用時,若施菌肥與防病蟲、除草相矛盾時,可先施菌肥,隔48小時后,再打藥除草。
若拌種,切忌和已拌好殺菌劑的種子混合使用。同時還應防止與未腐熟的農家肥混用,因為農家肥在腐熟的過程中會發酵,這樣會直接殺死生物菌。
10. 誤區之四:與化肥混用,化肥用量過大。
高濃度的化學物質對菌肥里的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尤其注意不能與碳酸氫銨等堿性肥料和硝酸鈉等生理堿性肥料混用。
11.誤區之五:沒有因量制宜。
對于多年來用化肥的田塊施用了生物菌肥不能大量減施化肥和有機肥,因農作物對化肥產生了依賴性,用生物菌肥取代氮肥不能一下子適應,因此,其取代理應做到第一、二、三年分別取代30%、40%和60%。磷、鉀肥只能補足,不能減少。
12. 誤區之六:沒有因時制宜。
生物菌肥不是速效肥,所以,要在作物的營養臨界期和大量吸收期前7~10天施用效果最佳。
13. 誤區之七:不同種類的菌肥直接混用。
目前,市場上的菌肥種類很多,其所含的活性菌不同,它們之間是否有相互抵制作用還不是很清楚,若相互抵制,則會降低肥效。
有機肥誤區:
14. 誤區之一:生糞直接施用。
15.誤區之二:過量施用。
(1)燒苗、致使土壤中磷、鉀等養分大量集聚,造成土壤養分不平衡;
(2)土壤中硝酸根離子集聚,致使作物硝酸根鹽超標,土壤溶液濃度高,不利于根系吸水。
16. 誤區之三:有機、無機配合不夠。
有機肥料養分全面,但含量低,在作物旺盛生長期,單獨施用不能充分滿足作物對養分的需求。